无独有偶,在随后8月份,国内某论坛上出现了售卖某知名连锁经营酒店用户个人隐私的信息;网传信息显示,数据包括官网注册资料:身份证、手机号、邮箱、身份证号、登录密码等,共53G,约1.23亿条记录;震惊之余,也再次把隐私安全的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人工智能、移动支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毫无疑问,这一个个名词,代表科技进步给人们提供了更高质的生活体验,但与此同时,在更快捷、更智能的背后,还带来了一条触及人敏感神经的“暗网”——隐私安全;
在现在高度互联网化的时代,隐私安全基本涵盖了吃、穿、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拿吃饭来说,现在市面上的任意一款外卖APP,基本上都需要提供包括:姓名、联系电话、具体住址(包括小区、楼层、房号);同时,系统还会根据你的浏览记录、习惯,推荐相适应产品。至于预订旅店、机票,还会需要提供诸如身份证等隐私度更高的信息等。
中国青年报曾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60%的回复者称他们移动应用的默认设置允许与第三方分享他们的个人信息。其中绝大多数人,在勾选默认选项时,根本没有仔细阅读相关条款。
这项调查看得小编后背发凉,因为那60%中就包含了小编。在便捷和安全之间,我基本上每次都会选择前者。理由也很简单,便捷是经常性需求,而安全只是隐形需求。在大多数人印象中,隐私泄露带来的大困扰,就是经常会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话,好像除此之外也没有其他方面的影响。
往往就是这种大意疏忽导致了更严重的后果,“海恩法则”同样适用于隐私安全领域。
保护隐私安全是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努力。那么,就个人而言,我们能为自己的隐私安全做些什么呢?
1、避免在手机上保存身份证、银行卡、个人证件照片等;同时,不要在手机便签、便捷笔记等上面标注自己的账号及相关密码;
2、对于一些网银,如支付宝,在设置登入密码和支付密码时,不要设同一密码。对于有手机绑定网银的用户,不要借自己的手机于他人使用。手机号换新的时候,一定要把旧手机号绑定的全改过来。
3、谨慎提供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号等隐私信息。如确实需要,要做好相关记录和备注;比如需要提供身份证图片,可以在其中添加水印,注明用途,避免被盗取他用;
4、对于废旧手机、笔记本电脑,要及时清理相关数据消息。避免在陌生网域、公共wifi区登录重要证号信息。
5、不要随意在社交媒体或陌生网页上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定位等个人信息,以及在朋友圈转发的一些以低价甚至mf作为噱头的活动信息,切不可轻信或参与。